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甘肃山丹县

党建联建让林区“生态饭”越吃越香

2025年09月16日08:54    来源:农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清晨,在祁连山北麓的大黄山林区内,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大马营镇土豆驿站负责人罗志明正将一袋袋新鲜土豆和野生菌干货码放在货架上。盘点着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成绩单,罗志明笑容满面。在大马营镇党委的牵线搭桥下,土豆驿站与周边农户进行合作,通过拓展农业研学观光、土豆农特产品销售等项目,游客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经营收入达到10余万元。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如今‘生态饭’越吃越香!”罗志明的话语,道出了林区群众的心声。这喜人的变化,源于大黄山林区探索党组织联建共建的创新实践,它如同一把金钥匙,正一步步打开林区发展的“宝箱”。

大黄山林区总面积43.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29%,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核心区,也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这片“绿色宝库”长期面临治理难题。“林区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管理,虽在山丹县境内,但与山丹县互不隶属,同周边的大马营、李桥等乡镇联动不足。”山丹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学涛介绍。而且,大黄山自然保护站与邻近的焉支山森林公园的管理单位——甘肃焉支山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分属不同系统,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难以整合,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作不够、林旅融合不深、治理力量分散。近年来,林区内除了焉支山森林公园外,周边16家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徘徊在1.5万人次上下,综合收入不足60万元,林区生态优势“沉睡”难醒。

发生在大马营镇土豆驿站的变化始于林区党组织联建共建的破题之举。2025年初,山丹县依托党建引领发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林长制”责任体系,打破条块、隶属限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职能相关、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大马营镇党委为主体,将大黄山自然保护站、林草、文旅、应急等7个部门单位,以及陈户镇等沿山镇村“串珠成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集体会商达成共识,明确权责清单和协作机制,目标直指资源散、合力弱等老大难问题。

组织体系的优化,让“各管一摊”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山丹县以党建为纽带,推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党组织参与联建共建,共同摸排出12项需求清单,7个职能部门主动亮家底敲定9项工作清单,内容涵盖护林员技能培训、林区病虫害防治、林下经济培育等方面,桩桩件件直击林区发展“痛点”。

“清单一亮,谁有啥资源,需要啥帮助,清清楚楚!林区缺啥技术,相关单位就协调专家人才来指导;农户愁销路,党员志愿者就帮着找市场。”大黄山自然保护站站长徐柏林指着手机里的工作群笑着说。成立党建联建共同体不是简单地“拉群”,而是精准融合相关基层党组织实打实解决难题。

如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同发力,修编完善焉支山森林公园发展规划,争取涉农涉旅产业项目4个;3支志愿服务队穿梭林间,协助护林员巡山查林、更新林情信息,帮农户设计民宿招牌、策划农特产品营销,协调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让林区发展的势头越蓄越足。焉支山森林公园、大马营镇用好全国生态森林康养基地的“金字招牌”,开发“忆乡愁·自在乡村”“绿脉氧生”等3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目前已接待游客8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400万元。

要解开“林下生金”的密码,关键在于如何惠及百姓。面对守着绿水青山难变现的困境,大黄山林区创新开展守绿待金、添绿换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靠绿增金“五绿”行动,完善“党组织+村+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甜头。位于大马营镇的“焉支花谷·羊主庄园”成为假日热门打卡地后,附近的16户党员群众搞起了林下种植、生态养殖,野生菌、生态鸡一时间成了抢手货,户均增收超过8000元。“以前种草莓、打工两头忙,一年挣不到2万元。”大马营镇新墩村村民赵永刚正忙着给“羊主庄园”配送散养鸡,“现在有了稳定的订单,散养鸡直供庄园,草莓也搭上旅游快车,半年就赚了3万元。”李桥乡高庙村商业街上的“罐罐席”香气四溢,昔日冷清的村庄如今周末人头攒动。“党建‘做媒’让景区带村子、党员帮农户,技术服务送上门,咱这绿水青山真成了‘聚宝盆’!”高庙村党总支书记史义民说。(朱芳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见习记者 周桐)

(责编:薛瑞、王先进)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