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

王一士

2025年07月11日14: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22

识准党性这个领导干部“最大的德”,才能确保贤者廉者在位,能者忠者在职。加强党性鉴别,关键是“实”,难点在“准”。要“实”在日常、“准”于观察,“实”在经常、“准”于分析,“实”在抓长、“准”于把握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把好新时代选人用人关口,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关键在于考准考实干部的党性修养,弄懂“为何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识准党性这个领导干部“最大的德”,才能确保贤者廉者在位,能者忠者在职。

党性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属性,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和普通群众的根本标志,它体现为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服务人民群众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之于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并深刻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党性强,就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党性弱,就容易被消极和错误的东西所侵染,久而久之“气血不足百病生”。表现出来,有的干部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重大原则前立场飘忽、阳奉阴违,执行中央决策搞变通、打折扣,缺乏坚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定力;有的目光短浅、胸襟狭隘,只算部门账、眼前账,缺乏“国之大者”的全局视野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有的权力观扭曲,甘于被“围猎”,纵容亲属败坏家风,或在“四风”隐形变异中沉沦,滑向腐败深渊,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与公信力……归根结底,皆是党员干部自身党性不强、立场不稳、免疫力低下的原因,被风邪病毒缠上了身。历史告诉我们,党性是要经过实际斗争考验和时间的检验才能辨出真伪和成色的。面对复杂形势与艰巨任务,我们唯有加强党性鉴别,深入透视干部党性修养,方能锻造出真正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

党性修养表现出的是干部思想、作风、行为等,但其根髓常深植于灵魂血脉,隐于言行之下,难以单凭表象识别。对党忠诚是党性的核心和灵魂,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境界格局的背后也是一个人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能否坚持廉洁自律更是衡量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尺。这就需要将三者有机统一于党性鉴别全过程。察忠诚尽责,看政治立场之稳。重点还需把握是否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能否真正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捍卫“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是否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察胸怀格局,看立身成事之要。关键看干部能否正确处理好高与低、快与慢、得与失的关系,是否从容面对“进退留转”,坚定实干笃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是锐意进取还是畏首畏尾,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是敢于斗争还是回避退缩,在服务群众时是用心用情还是漠不关心。察干净廉洁,看底线操守之清。深入检视干部能否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严守纪律规矩“高压线”,是否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做到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

加强党性鉴别,关键是“实”,难点在“准”。要“实”在日常、“准”于观察,坚持常态化近距离接触干部,多开展一线走访、服务对象访谈、民主生活会剖析材料审阅等工作,注重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细察干部一贯言行、工作作风、群众口碑,在“润物无声”中捕捉干部党性修养的真实状态。要“实”在经常、“准”于分析,经常性了解掌握干部动态,动态把握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结果、巡视巡察审计反馈、信访举报核查情况、网络舆情反映等多源数据,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精准分析识别干部党性修养上的潜在风险点和闪光点,摸清弄透实际情况。要“实”在抓长、“准”于把握,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学、查、改”推进情况,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动态跟踪记录干部在重大斗争、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关键作用、实际成效,探索建立干部党性素质档案,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为党性表现提供最具说服力的实践注脚。

(责编:薛瑞、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