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王有德:“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王 琼

2025年07月11日09:25    来源:学习时报222

1953年9月,王有德出生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灵武市马家滩。开裂的盐碱地、迁徙的明沙梁、蜷缩的沙蒿根,成为他与黄沙一生缠斗的起点。这位将生命熔铸于治沙事业的英雄,面对“沙逼人退”的绝境,以无畏的勇气和磐石般的决心,开启了与风沙近半个世纪的鏖战。2000年,王有德担任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2018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扎根:荒漠中萌发的绿色初心。毛乌素沙漠,横亘宁陕蒙交界,曾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死亡之海”。历史上因垦牧失度,生态崩坏,形成了4.22万平方千米的浩瀚沙区。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有德,年少时便饱尝风沙之苦,目睹黄沙灌满窑洞的凄惶。“从我记事起,沙子就一直在往家里扑。”与风沙共生的童年,将一颗誓要锁住沙龙、播撒绿色的种子,深深埋入他的心田。1976年,他投身林业系统。1985年,他挑起白芨滩林场副场长的重担,成为这片治沙主战场的领军人。白芨滩,距黄河最近处仅5公里,总面积148万亩。这道屏障一旦失守,毛乌素沙漠西侵,滚滚流沙涌入黄河,河床抬升甚至断流的生态灾难将不堪设想。

初到林场,映入王有德眼帘的是黄沙漫天,是被沙丘围困的建筑物,是“风天进沙、雨天漏水”的生活空间,是“穷得连婚都结不了”的现实困境。如何绝地求生?他选择了最艰难的路——与职工同吃沙土饭,共睡地窝棚,一锹一锹推平沙丘,一步一印将草方格深深扎入流沙腹地。酷暑,顶着50多摄氏度的炙烤平整沙地、挥汗种树,夜晚蜷缩在沙窝的帐篷里;严冬,为抢抓树苗灌冬水的宝贵时机,日夜坚守在刺骨的水渠边。他带头改造危房,将“雨天漏水、冬天透风”的破屋改建为坚实的砖瓦房,更在场部垦出葡萄园和菜地,种出对生活的希望。“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王有德与他的治沙队伍,以近乎悲壮的“掉肉”决心,用草方格、沙障和耐旱植物,在荒漠腹地筑起一道不屈的绿色长城,诠释着最质朴的坚守。

破局:改革激荡的生存智慧。然而,比肆虐的风沙更难驯服的,是涣散的人心。20世纪80年代的白芨滩林场,依赖捉襟见肘的财政拨款,职工收入微薄且无保障。王有德深知,仅凭“苦干”无法让林场真正活命,唯有打破体制坚冰,方能改革图存。他算了一笔账:财政拨款仅够糊口,而造林所需的苗木、工具、运输、吃住、治沙等巨额开支,几乎全靠林场自谋生路。于是,他提出“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思路,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作为行动准则。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测算,制定了清晰的劳动量化指标,推行工效挂钩、按劳计酬——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建立“定区域、定责任、定考核”的“三定”机制,干好干坏有标准,任务完成有核算,长期工作有合同。同时,他大胆鼓励职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人精育苗木,有人跑活运输,有人变沙为宝做建材,有人勇担护林重任……曾经荒凉的林场出现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创业画面。外人惊叹:“林场活过来了!”职工感慨:“干得再苦也有盼头!”历经多年改革探索,一套成熟的“六位一体”治沙模式逐渐成形:在外围建灌木固沙林,周边建乔灌防护林,内部建经果林、搞养殖业、种牧草、做沙漠旅游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区域内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植被覆盖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得以发挥,其每年产生的森林生态服务效益总功能价值达15.88亿元。而林果、苗木、蔬菜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也让林场职工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传承:独木成林的精神星火。数十载光阴,王有德只专注一件事——治沙。起初是他带着一群人干,到后来,是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干。有人说:“王有德的林场不是单位,是一所治沙大学。”也有人说:“跟着王有德干几年,心就定了;人一进林场,风沙吹不散志气。”在白芨滩的30多个春秋里,他亲手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治沙铁军——无数“土专家”“老把式”脱颖而出。他们熟悉风向、掌握造林密度、对各类沙丘的草方格参数如数家珍。这些人中,有的成长为场长、书记,有的远赴他乡开创新林场,带出了一支又一支新的治沙队伍。治沙的技艺薪火相传,绿色的道路越拓越宽。

在职工心中,他既是干事的“主心骨”,又是并肩的“老伙计”。他少有豪言,更多的是用行动推着大家上、领着众人干。2003年起,他推动建立“宁夏青少年生态教育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周边数千名学子、志愿者投身义务植树与治沙公益。他常说:“治沙,一个人、一个单位成不了气候,得靠大家接着干,一茬人接着一茬人干!”他在沙海种下的何止是树木,更是坚定的信念、宝贵的经验和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三代白芨滩人,以愚公之志,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驯服流沙近百万亩,构筑起一道南北绵延60公里、东西横亘40公里的绿色长城,成功将沙漠逼退20公里,有效遏制了其南移西扩的势头,牢牢守护了黄河母亲河的生态命脉,也为银川河东地区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高质量发展铸就了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

不息:退而不休的治沙远征。2014年,王有德正式退休,告别了倾注半生心血的白芨滩。然而,仅仅隔日,他的身影便再次出现在熟悉的沙海边缘。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银川河东机场东侧的一片新战场——地势开阔、风疾沙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风口浪尖”。他投身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工作,召集退休老同事、基层干部和社会志愿者,义无反顾地再次投身治沙事业。没有财政后盾,他便走上街头,印发传单,奔走呼号,动员社会力量。他率先捐出工资积蓄,随身携带募捐表,见人便诚恳宣讲。为了治沙,他干脆把办公室安在沙丘旁。条件依旧艰苦,桌上常备几十瓶淡盐水,随时迎接前来助阵的志愿者。他与年轻人同劳动,体力不支干不了重活时,就负责测量、设计、调配苗木。旁人劝他歇歇,他摆摆手:“铁锹拿不动了,还可以带着年轻人干。”

“绿水青山不是口号,是得下死力气干的硬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此后的5年,他率领团队修复沙地1万余亩,栽下130多万株生命的希望,建成4000亩生机盎然的绿洲。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王有德平静作答:“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像我,一辈子就干了栽树治沙这么一件事,忙惯了,闲不下来。”只要黄沙未竟,他的脚步就不会停歇,始终认定:“治沙,是终生的事业。”

(责编:薛瑞、王先进)
相关专题
· 党的建设数据库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