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
分享

“三风”建设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张娟

2025年04月21日14: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各领域全过程,以文化浸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温度,以价值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切实转化为乡村基层治理效能。

涵养文明乡风,厚植治理沃土,构建文明和谐乡村社会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厚根基。通过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培育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有效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提供价值引领;通过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道德评议机制和红白理事会等载体,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有效破解移风易俗、矛盾调处等治理难题,促进乡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等举措,既涵养文明乡风,又激活文化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有效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地方戏曲、民俗技艺等,既延续乡村历史文化根脉,又为乡村发展培育独特竞争优势;通过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开展道德讲堂、文化惠民演出、传统节庆等活动,既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培育特色文创产业、文旅融合项目,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注入持续动能。

涵养良好家风,筑牢治理底蕴,构建和美善治乡村社会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保障。通过强化家庭伦理教育,培育孝老爱亲、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文明风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规范。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充分发挥家庭单元的政策传导功能,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起“家庭—社区—社会”的治理闭环。同时,深化“家风带民风、民风促社风”的治理效应,将传统家庭美德创造性转化为治理资源。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家教传承的伦理教化与家风浸润的柔性治理,构建了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价值的基层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创新“德治+法治”协同治理模式,有效弥合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的治理缝隙。家庭伦理纽带以情感认同消解对立冲突,家风规范体系以道德共识引导价值选择,既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融合,又形成以文化浸润促矛盾消解、用亲情伦理化纠纷对抗的治理路径,有力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认同和可持续性。

涵养淳朴民风,夯实治理根基,构建和谐有序乡村社会

淳朴民风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石,是基层善治的情感纽带。通过深挖乡土文化中崇德尚俭、守望相助的精神内核,形成“大家商量办、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的乡村社区治理格局,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厚养薄葬纳入村规民约,形成群众自主定约践约,实现移风易俗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通过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治理机制深度融合,构建起“村规明是非、乡贤促和谐、文化润人心”的治理新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引导”跃升。

淳朴民风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基层善治的道德根基。通过厚植乡土文化中邻里相亲、诚信友爱的价值内涵,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共治机制,有效激活群众自治活力;通过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建立“承诺-践约-评议”闭环管理机制,推动村民共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创新“道德评议会+积分制”管理模式,搭建乡贤调解、文化浸润、数字赋能的治理平台,实现法治、德治、自治有机统一,形成“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的基层治理新体系,为乡村振兴筑牢文明根基、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王珂园、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